身心疾病和心身疾病的区别在哪

关键词: #疾病
关键词: #疾病
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的核心区别在于发病机制:身心疾病由躯体病变引发心理症状,心身疾病则由心理因素诱发躯体功能障碍。
身心疾病以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为始发因素,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焦虑、脑卒中后抑郁。这类疾病通过生理指标异常可确诊,心理症状为继发表现。心身疾病则起源于心理社会因素,如长期压力引发肠易激综合征,情绪障碍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其躯体症状缺乏特异性病理改变。
身心疾病需通过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发现客观病变,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需肌电图验证。心身疾病诊断更依赖症状排除法,如经全面检查无异常的慢性疼痛,结合应激事件史可考虑为心身疾病。
身心疾病以治疗原发躯体疾病为主,如帕金森病使用左旋多巴改善运动症状后,抑郁状态可能缓解。心身疾病需心理干预为主导,认知行为治疗配合放松训练对焦虑相关心悸效果显著,必要时辅以抗焦虑药物。
身心疾病的心理症状多呈非特异性,如慢性肾病患者的疲乏、注意力减退。心身疾病的躯体症状常与情绪相关,如惊恐发作时的胸闷、手抖,症状波动与心理状态明显同步。
身心疾病属于传统医学专科范畴,如神经内科处理的阿尔茨海默病伴精神症状。心身疾病归入心身医学或精神科领域,如消化科转诊的应激性溃疡需联合心理科治疗。
日常管理中,身心疾病患者应定期监测原发病指标,心身疾病患者需建立情绪日记记录症状触发因素。两者均需保持规律作息,心身疾病患者可尝试正念呼吸训练,身心疾病患者要注意药物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出现症状持续加重或新发不适时,应及时向专科医生反馈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