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骨折临床症状有哪些

踝部骨折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局部疼痛、肿胀、瘀斑、活动受限、畸形等。踝部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运动损伤等因素引起,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完善X线、CT等检查,明确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踝部骨折后,骨折断端刺激周围神经末梢,可导致局部出现剧烈疼痛,按压或活动时疼痛加重。疼痛可能与骨折部位软组织损伤、骨膜撕裂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锐痛。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缓解疼痛。
踝部骨折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可导致踝关节周围出现明显肿胀。肿胀可能与骨折端出血、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紧绷、发亮。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冷敷,减轻肿胀,后期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踝部骨折后,皮下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淤积在皮下,可导致局部出现瘀斑。瘀斑可能与软组织损伤、血管破裂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青紫、按压疼痛。瘀斑一般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吸收,患者无须特殊处理,但需注意观察瘀斑变化。
踝部骨折后,由于疼痛、肿胀、关节结构破坏等原因,可导致踝关节活动受限。活动受限可能与骨折移位、关节稳定性下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无法负重行走、关节屈伸困难。患者需避免过早活动,以免加重损伤,待骨折愈合后再逐步恢复功能锻炼。
踝部骨折后,若骨折端发生明显移位,可导致踝关节出现畸形。畸形可能与骨折类型、外力作用方向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关节外观异常、肢体短缩。患者需及时就医,通过手法复位或手术复位恢复关节正常解剖结构。
踝部骨折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患肢负重,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肿胀。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等,促进骨折愈合。康复期间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