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为什么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关键词: #贫血
关键词: #贫血
儿童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主要与生长发育需求高、饮食结构不合理、铁吸收障碍、慢性失血以及先天储备不足等因素有关。缺铁性贫血可能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需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等方式干预。
儿童处于快速生长期,血容量扩张和肌肉组织发育对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主要依赖胎儿期储存的铁,但6个月后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容易因供需失衡导致缺铁。建议家长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逐步引入强化铁米粉、红肉泥等辅食。
偏食、挑食或长期以乳制品为主的饮食模式会导致铁摄入不足。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仅3%-5%,而动物性食物的血红素铁吸收率可达15%-35%。家长需注意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果蔬促进铁吸收,避免同时饮用牛奶或茶类影响铁利用。
慢性腹泻、肠道炎症或乳糜泻等疾病会损伤肠黏膜,减少铁的吸收效率。这类患儿常伴随体重增长缓慢、大便异常等症状,需先治疗原发病。临床可选用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右旋糖酐铁颗粒等易吸收剂型,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反复鼻出血、消化道溃疡、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可能导致长期隐性失血。每毫升血液含铁0.5毫克,持续少量出血即可耗尽铁储备。此类患儿需完善粪便潜血、寄生虫检测,针对病因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阿苯达唑片等药物控制出血或感染。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或母体妊娠期缺铁,会导致胎儿铁储存量不足。这类儿童出生后需更早开始预防性补铁,可选用葡萄糖酸亚铁糖浆等低刺激剂型。哺乳期母亲也应保证每日摄入足量瘦肉、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
预防儿童缺铁性贫血需从孕期开始加强营养管理,婴儿期及时添加蛋黄、肝泥等辅食,幼儿期保证每日摄入适量红肉、禽类及深绿色蔬菜。出现疑似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测血清铁蛋白和血红蛋白,避免自行补铁导致过量。日常饮食中可将牛肉与番茄搭配,动物肝脏与橙汁同食,显著提升铁的生物利用度。对于确诊患儿,家长需严格遵医嘱完成3-6个月铁剂治疗,定期复查直至铁储备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