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便血的小肠疾病不包括什么

引起便血的小肠疾病通常不包括痔疮、肛裂等肛门直肠疾病。便血的小肠疾病主要有克罗恩病、小肠憩室、小肠血管畸形、小肠肿瘤、肠套叠等。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何消化道部位,但最常见于回肠末端和结肠。克罗恩病引起的便血通常为暗红色或黑色,可能伴有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该病可能与遗传、免疫系统异常、环境因素等有关。治疗上可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硫唑嘌呤片等药物控制炎症,严重时需手术治疗。
小肠憩室是小肠壁向外突出的囊袋状结构,多见于空肠和回肠。憩室本身通常无症状,但当发生憩室炎或憩室出血时,可出现便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憩室出血常突然发生,可能伴有腹痛。治疗上轻度出血可保守治疗,严重出血需内镜下止血或手术切除憩室。
小肠血管畸形包括血管发育不良、动静脉畸形等,是老年人小肠出血的常见原因。出血通常为间歇性,便血颜色可从鲜红到黑色不等。诊断主要依靠胶囊内镜或小肠镜检查。治疗可采用内镜下电凝、硬化剂注射,或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小肠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如腺瘤、间质瘤、腺癌等。肿瘤引起的便血多为慢性、间歇性,可能伴有腹痛、肠梗阻等症状。诊断依靠影像学和小肠镜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恶性肿瘤还需辅助化疗或靶向治疗。
肠套叠是一段肠管套入相邻肠管所致,多见于婴幼儿。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大便。成人肠套叠多由肿瘤等病变引起。治疗上儿童早期可尝试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失败或成人患者需手术复位或切除。
日常应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和性状变化,出现便血应及时就医检查。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量补充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便血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随访。对于有便血症状的患者,建议完善胃肠镜、胶囊内镜或影像学检查以明确出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