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栓塞的症状及治疗

下肢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疼痛、皮肤苍白、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和脉搏消失,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血管成形术和截肢手术等方式治疗。下肢动脉栓塞通常由心房颤动、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瓣膜病、外伤或高凝状态等因素引起。
下肢动脉栓塞最常见的症状是突发性剧烈疼痛,疼痛部位通常与栓塞发生的动脉位置相关。疼痛可能从大腿根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至小腿和足部。疼痛性质多为持续性锐痛或绞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无法缓解。这种疼痛是由于动脉血流突然中断,导致下肢肌肉组织急性缺血缺氧引起。患者可能因疼痛无法行走或站立,需立即就医处理。
栓塞发生后,受累下肢会出现明显的皮肤苍白,皮肤温度降低。这是由于动脉血流中断后,皮肤和皮下组织供血不足所致。触摸患肢可感觉皮肤冰冷,与对侧正常肢体形成明显温差。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皮肤可能出现花斑样改变,提示组织缺血加重。检查时需注意与对侧肢体对比,观察皮肤颜色和温度差异。
患者常主诉患肢麻木、刺痛或感觉减退等异常感觉。这些症状是由于神经组织缺血导致功能障碍所致。早期可能表现为轻度感觉异常,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可出现感觉完全丧失。检查时可发现患肢触觉、痛觉和温度觉减退或消失。感觉异常的范围通常与动脉栓塞的部位相关,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下肢动脉栓塞可导致肌肉无力甚至完全瘫痪。早期表现为患肢活动无力,逐渐发展为主动运动能力丧失。检查时可发现患肢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出现肌肉强直或痉挛,提示肌肉组织已发生不可逆损伤。运动障碍程度与缺血时间和栓塞部位密切相关,是决定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因素。
体格检查可发现栓塞部位以下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通过触诊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可以初步判断栓塞发生的部位。脉搏消失是诊断下肢动脉栓塞的重要体征,需与对侧肢体动脉搏动进行对比。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动脉血流情况,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下肢动脉栓塞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抬高患肢15-20度以减轻水肿。避免按摩或热敷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更严重并发症。饮食上应控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保持适当水分补充。恢复期可进行适度康复训练,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和血管超声,监测病情变化。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