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癌是什么病

黑色素癌一般是指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常见于皮肤,也可能发生在黏膜、眼葡萄膜等部位。恶性黑色素瘤可能与紫外线暴露、遗传因素、痣细胞恶变、免疫抑制、慢性摩擦刺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不对称的色素性皮损、边界不规则、颜色不均、直径增大或隆起等症状。早期发现可通过手术切除治疗,进展期需结合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干预。
长期过度暴露于紫外线是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诱因之一,尤其是间歇性高强度日晒。紫外线可损伤皮肤细胞DNA,导致黑色素细胞异常增殖。此类患者需严格防晒,避免正午户外活动,使用广谱防晒霜并穿戴防护衣物。若出现原有痣形态改变或新发色素性皮损,应及时就医排查。
约10%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与CDKN2A等基因突变相关。有家族史者应定期进行皮肤自查,每年接受专业皮肤镜检查。对于多发非典型痣或家族性非典型痣综合征患者,可通过基因检测评估风险,必要时进行预防性监测。
先天性巨痣或发育不良性痣可能恶变为恶性黑色素瘤,表现为痣体突然增大、颜色加深、边缘模糊或伴出血。直径超过6毫米的色素痣需密切观察,符合ABCDE法则的皮损应手术切除活检。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局部复发或转移。
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等免疫低下状态会显著增加恶性黑色素瘤发病风险。这类患者出现皮肤异常色素沉着时,应尽早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根据肿瘤分期选择个体化方案。
足底、手掌等易受摩擦部位的色素痣可能因长期机械刺激发生恶变。临床常见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表现为扁平状黑褐色斑块伴表面角化。此类患者确诊后需扩大切除,必要时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后辅助干扰素治疗可降低复发概率。
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日常应避免暴晒,每月自查全身皮肤变化,重点观察原有痣的对称性、边界和颜色改变。术后患者需按医嘱定期复查皮肤镜、超声或PET-CT,监测转移灶。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深海鱼、西蓝花、蓝莓等,避免吸烟饮酒。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或皮下结节时,应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