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有什么副作用

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能引起感染风险增加、注射部位反应、过敏反应、血液系统异常及潜在肿瘤风险等副作用。生物制剂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但可能因个体差异导致不同不良反应,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并定期监测。
生物制剂可能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导致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概率升高。常见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或皮肤感染,严重时可引发结核病复发或乙肝病毒再激活。使用前需筛查结核、乙肝等潜伏感染,治疗期间避免接触传染源,出现发热或持续咳嗽应及时就医。
皮下注射类生物制剂常引起局部红肿、疼痛或硬结,多发生于用药初期,通常1-3天自行缓解。可通过更换注射部位、冷敷或调整注射技巧减轻症状。若出现大面积皮疹或溃烂需停药并处理。
部分患者可能对生物制剂成分过敏,表现为荨麻疹、呼吸困难或血压下降等速发超敏反应。轻度过敏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缓解,严重过敏需立即停用并注射肾上腺素抢救。用药初期建议在医院观察30分钟。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等血液学异常,增加出血或感染风险。定期血常规监测至关重要,若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⁹/L需暂停用药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干预。
长期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可能与淋巴瘤等恶性肿瘤发生概率相关,尤其青少年患者需谨慎评估风险获益比。治疗前应排查肿瘤病史,用药期间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筛查和影像学检查。
接受生物制剂治疗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以支持免疫功能,避免生冷食物降低感染风险。适度进行关节保护性运动如游泳或瑜伽,避免过度劳累。严格遵循复诊计划,监测肝肾功能及感染指标,出现持续发热、关节肿痛加重或不明原因消瘦需立即就医。生物制剂需全程在风湿免疫科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中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