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后刀口处鼓包

心血管内科编辑 健康万事通
0次浏览

关键词: #心脏 #手术

心脏手术后刀口处鼓包可能是术后常见的皮下血肿或脂肪液化,也可能与切口疝、局部感染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心脏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局部组织可能出现轻微肿胀或硬结,多由缝合线反应、皮下少量渗血渗液导致。这种情况通常伴随轻微压痛,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表现,可通过局部热敷、加压包扎促进吸收,1-2周内多能自行消退。若鼓包质地柔软且有波动感,需警惕血肿形成,超声检查可明确范围,较小血肿可观察,较大血肿需穿刺抽吸处理。

若鼓包随体位变化或用力时增大,平卧时缩小,需考虑切口疝可能,多因腹壁肌肉层愈合不良导致。轻度切口疝可通过腹带压迫缓解,严重者需手术修补。伴随红肿热痛、渗液或发热时,提示切口感染,需进行分泌物培养,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等控制感染,必要时需清创引流。

术后应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咳嗽或提重物增加腹压。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摄入,促进组织修复。若鼓包持续增大或出现发热、剧烈疼痛,应立即返院复查,避免延误治疗。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