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是什么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或溃疡,可能伴有发热。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具有较强传染性。
小儿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或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等传播。患儿粪便、口腔分泌物及疱疹液均可能携带病毒,幼儿园等集体环境易暴发流行。家长需注意儿童个人卫生,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物品。
患儿初期可能出现低热、食欲减退,随后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米粒大小疱疹或溃疡,部分患儿臀部或膝盖也会出现皮疹。疱疹周围有红晕,口腔溃疡可能导致进食疼痛。少数患儿可能出现高热、嗜睡等重症表现,需立即就医。
医生通常根据典型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临床诊断,必要时通过咽拭子或粪便样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以明确病原体。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重症患儿需进行脑脊液检查或影像学评估是否合并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
轻症患儿以对症治疗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开喉剑喷雾剂缓解口腔疼痛,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或康复新液促进黏膜修复。重症患儿需住院接受免疫球蛋白、甘露醇注射液等治疗。家长应保持患儿抓挠疱疹,避免继发感染。
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日常需加强手卫生,患儿用品应煮沸消毒,患病期间隔离至症状消退。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酸奶,避免刺激性食物。若患儿持续高热、肢体抖动或呼吸急促,家长需立即送医。
患儿康复后仍可能因不同血清型病毒再次感染,家长需持续关注卫生习惯。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清洁儿童常接触的物体表面。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帮助黏膜修复。若幼儿园出现病例,建议暂停送托并观察其他儿童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