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子息肉一定要切掉吗

肠子息肉是否需要切除需根据息肉性质、大小及病理结果综合判断。主要影响因素有息肉病理类型、直径是否超过10毫米、是否存在癌变风险等。
炎性息肉通常由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直径多小于5毫米,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患者。这类息肉癌变概率较低,可通过抗炎治疗如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栓剂等控制原发病,定期肠镜复查即可,无须强制切除。
增生性息肉多与黏膜修复异常有关,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直径一般小于10毫米。此类息肉生长缓慢,极少恶变,肠镜检查时可直接钳除,若无出血或梗阻症状也可选择观察随访。
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直径超过10毫米时癌变概率显著增加。需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术后每1-3年需复查肠镜。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结肠内常布满数百枚息肉,40岁前癌变概率接近100%。建议在20岁前接受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术,术后需终身随访小肠和直肠残端。
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直肠,属于错构瘤性病变,通常单发且带蒂,极少恶变。若引起便血或肠套叠需行内镜下电切术,无症状的小息肉可暂不处理,多数会自行脱落。
发现肠息肉后应完善病理活检,直径小于5毫米的无蒂小息肉可暂观察,但伴有便血、肠梗阻或癌变高危因素者需及时切除。术后需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摄入,增加全谷物及蔬菜水果比例,戒烟限酒并保持规律运动,每年进行粪便隐血检测,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复查肠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