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折康复训练方法

儿科编辑 医路阳光
0次浏览

关键词: #骨折 #儿童

儿童骨折康复训练方法主要有保护性制动、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强化训练、平衡协调训练和功能性训练。儿童骨折后需根据损伤部位和愈合阶段制定个体化方案,避免过早负重或过度训练。

1、保护性制动

骨折初期需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患肢,防止移位。上肢骨折可采用三角巾悬吊保护,下肢骨折建议使用拐杖辅助行走。制动期间可指导儿童进行未受累关节的被动活动,如手指屈伸或脚踝绕环,每天2-3组,每组5-10次,维持关节灵活性。注意观察肢体末梢血运,出现肿胀或皮肤发绀需及时调整固定装置。

2、关节活动度训练

拆除外固定后逐步开展主动关节活动,如腕关节背伸掌屈、膝关节屈曲伸展等。初期动作幅度控制在无痛范围内,采用热敷或温水浸泡帮助放松肌肉。对于关节僵硬明显者,可使用CPM机辅助训练,每日20-30分钟,配合握力球或弹力带进行抗阻练习,促进滑液分泌和软骨营养。

3、肌力强化训练

肌萎缩恢复期从等长收缩开始,如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每次维持5-10秒。随着骨痂形成可过渡到抗重力训练,例如直腿抬高、弹力带侧步走等。后期通过器械训练增强肌耐力,选用1-2公斤小哑铃或阻力带,每组8-12次,注意双侧肢体均衡锻炼。脊柱骨折儿童需加强核心肌群训练,采用平板支撑或臀桥动作。

4、平衡协调训练

单腿站立、平衡垫行走等练习可改善本体感觉,初始阶段需家长陪同以防跌倒。利用平衡板进行重心转移训练,从双足支撑逐步过渡到单足支撑,每次3-5分钟。结合抛接球、跳格子等游戏提高训练趣味性,促进神经肌肉协调性恢复。踝关节骨折儿童应重点训练腓骨肌群,预防习惯性扭伤。

5、功能性训练

模拟日常生活动作如爬楼梯、提物等,重建运动模式。上肢骨折者可进行写字、扣纽扣等精细动作练习,下肢骨折者从慢走逐渐增加到跑步、跳跃。定期评估步态和关节功能,通过三维动作分析调整训练计划。合并生长板损伤的儿童需延长随访期,监测肢体长度差异和成角畸形。

康复期间保证每日500毫升牛奶或等效钙制品摄入,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选择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加速组织修复,避免过量摄入碳酸饮料影响骨代谢。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卧具不宜过软。定期复查X线确认骨愈合情况,若出现训练后持续疼痛或关节活动受限需及时复诊。家长应记录训练进度,鼓励儿童坚持锻炼但避免过度疲劳,冬季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