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怎么检查的出来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可通过症状评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排除性诊断及功能性检查等方式确诊。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及感染后肠道功能紊乱等原因有关。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核心症状的持续时间与特征。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部不适或疼痛,排便后缓解,伴随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症状需符合罗马IV诊断标准,即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发作1天,且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记录饮食、情绪与症状的关联性有助于辅助判断。
需进行血常规、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C反应蛋白等基础检查,排除炎症性肠病或感染性腹泻。甲状腺功能检测可鉴别甲状腺疾病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乳糖不耐受试验或食物过敏原筛查有助于识别继发性肠易激综合征。若存在贫血或体重下降等预警症状,需进一步排查器质性疾病。
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肠道结构,排除胆囊炎、胰腺炎等疾病。结肠镜检查是排除结肠肿瘤、炎症性肠病的关键手段,尤其适用于40岁以上或有结肠癌家族史的患者。钡剂灌肠或CT结肠成像可作为结肠镜的替代方案,但敏感度较低。影像学结果正常是支持肠易激综合征诊断的重要依据。
需系统性排除乳糜泻、显微镜下结肠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等易混淆疾病。氢呼气试验可诊断乳糖不耐受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血清学检测如抗肌内膜抗体有助于筛查乳糜泻。对于腹泻型患者,需通过粪便钙卫蛋白或乳铁蛋白检测鉴别轻度炎症性肠病。
胃肠动力检测如肛门直肠测压可评估排便功能障碍,适用于便秘型患者。内脏敏感性测试通过球囊扩张实验量化肠道敏感度,但临床普及度较低。心理评估量表如焦虑抑郁量表可识别共病精神心理障碍,这类患者可能需要联合心理干预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高FODMAP食物,适量补充可溶性膳食纤维如燕麦、苹果。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避免过度焦虑。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改善胃肠蠕动。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便血、发热等预警表现,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