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炎症状及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肠系膜炎症状主要包括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肠系膜炎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血管炎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部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症状。
腹痛是肠系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呈持续性钝痛或绞痛。疼痛程度与炎症范围相关,可能伴随腹胀或腹部紧绷感。感染性肠系膜炎患者腹痛可能突发且剧烈,自身免疫性肠系膜炎则多为慢性隐痛。治疗需针对病因,细菌感染可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自身免疫因素需用醋酸泼尼松片等免疫抑制剂。
急性肠系膜炎患者常出现38-39℃的中低热,严重感染时可超过39.5℃。发热多伴随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提示可能存在败血症风险。结核性肠系膜炎多为午后低热伴盗汗。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药物,如异烟肼片联合利福平胶囊抗结核,同时可配合物理降温。持续高热需警惕肠穿孔等并发症。
炎症刺激肠系膜神经或引发肠梗阻时,会出现反射性恶心呕吐。呕吐物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能含胆汁或粪渣样物。儿童患者呕吐症状更显著,易导致脱水。治疗可静脉补充电解质溶液,使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止吐,合并肠梗阻需禁食胃肠减压。呕吐频繁者应监测酸碱平衡。
肠系膜炎症影响肠道吸收功能时,可能引发渗透性腹泻,每日排便3-10次不等。感染性肠系膜炎粪便多呈水样或黏液脓血便,缺血性肠系膜炎可见果酱样便。治疗需口服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严重腹泻需静脉营养支持。血便患者应排除出血性肠炎。
慢性肠系膜炎患者普遍存在食欲下降、早饱感,长期可导致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炎症因子影响中枢食欲调节是主要原因。治疗需少量多餐,选择高蛋白低渣饮食,必要时补充肠内营养粉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长期服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控制炎症。
肠系膜炎患者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恢复期可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但克罗恩病相关肠系膜炎需限制粗纤维。每日记录体温和排便情况,腹痛加重或出现血便应立即就医。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腹部CT,监测肠系膜淋巴结变化。适当进行腹部按摩有助于促进肠蠕动,但需避开手术切口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