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折的治疗原则

关键词: #骨折
关键词: #骨折
儿童骨折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营养支持和定期复查。儿童骨骼具有生长能力强、塑形能力好的特点,治疗需兼顾骨骼愈合与生长发育需求。
儿童骨折后需及时进行复位,常用手法复位或手术复位。手法复位适用于简单骨折,通过牵引、旋转等操作使骨折端对齐。手术复位多用于复杂骨折或关节内骨折,如克氏针内固定、弹性髓内钉固定等。固定方式包括石膏外固定、支具固定或内固定,需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固定期间需观察肢体血液循环,防止肿胀压迫。
骨折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初期可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如家长辅助患儿手指屈伸、踝泵运动。中期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如握力球训练、非负重行走。后期加强肌力训练和协调性练习,如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锻炼需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负重导致再骨折。
骨折愈合需要充足营养,建议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牛奶等,促进胶原蛋白合成。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酪、豆腐、深绿色蔬菜,搭配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适量补充维生素C如柑橘类水果,有助于骨基质形成。避免高糖高盐饮食影响钙代谢,控制体重减轻骨骼负担。
骨折后1-2周需首次复查,评估复位效果和固定稳定性。4-6周复查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是否调整固定方式。8-12周确认临床愈合后可逐步去除外固定。生长发育期儿童每6-12个月需随访至骨骼成熟,监测是否存在肢体不等长、成角畸形等并发症。复查内容包括X线检查、肢体测量和功能评估。
需警惕骨折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为剧烈疼痛、感觉异常,需紧急处理。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多因固定不当或过早负重,需及时干预。骨骨骺损伤可能影响骨骼生长,需长期随访。开放性骨折需预防感染,必要时使用抗生素。家长应观察患儿疼痛程度、皮肤颜色和体温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儿童骨折护理需注意保持固定装置清洁干燥,避免石膏受潮软化。日常活动时做好防护,防止跌倒造成二次损伤。饮食上保证每日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适当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睡眠时抬高患肢减轻肿胀,使用软垫保护骨突部位。心理上多鼓励患儿配合治疗,可通过玩具、绘本分散注意力。若出现固定松动、剧烈疼痛或皮肤破损,应立即返院检查。定期随访至骨骼发育成熟,确保肢体功能完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