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的类型并发症和后遗症有哪些

小儿骨折的类型主要包括青枝骨折、完全骨折、骨骺损伤等,常见并发症有血管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后遗症可能涉及骨骼畸形、生长障碍。骨折多由外伤、运动损伤或病理性因素导致,需根据具体类型采取石膏固定、手术复位等治疗。
青枝骨折是儿童特有的不完全骨折类型,因骨骼柔韧性高,表现为骨皮质皱褶或部分断裂。多发生于前臂或小腿,常由跌倒时手掌撑地导致。需通过X线确诊,治疗以石膏固定3-6周为主,一般不会遗留明显后遗症。家长需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避免石膏压迫皮肤。
完全骨折指骨皮质完全断裂,可分为横行、斜行或粉碎性骨折。高能量外伤是主要诱因,可能伴随剧烈疼痛和明显畸形。需通过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固定,严重移位者需克氏针内固定。并发症包括延迟愈合和畸形愈合,家长应限制患儿剧烈活动,定期复查X线评估愈合进度。
骨骺损伤根据Salter-Harris分型可分为5型,Ⅱ型最常见。多因关节扭伤或坠落伤导致,表现为骨骺区肿胀压痛。可能影响骨骼纵向生长,导致肢体不等长或成角畸形。需通过MRI评估损伤程度,轻度损伤可保守治疗,严重者需手术复位。建议家长每半年监测患儿下肢长度差异。
血管神经损伤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或股骨干骨折,表现为肢体苍白、麻木或运动障碍。需急诊处理骨折解除压迫,必要时行血管探查术。延误治疗可能导致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表现为爪形手畸形。家长发现患儿肢体感觉异常需立即就医。
生长障碍是骨骺损伤的远期后遗症,因生长板软骨细胞破坏导致骨骼生长停滞。表现为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通常在伤后1-2年显现。需通过骨骺阻滞术或肢体延长术矫正,建议青春期前每半年骨龄监测。日常需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促进骨骼发育。
小儿骨折后应保证每日500毫升牛奶或等效钙摄入,避免跳跃、奔跑等冲击性运动6个月。选择富含维生素D的鱼类、蛋黄等食物,定期复查X线直至骨骼成熟。若发现患肢活动度下降、持续疼痛或外观异常,家长需及时带孩子至儿科骨科复诊评估。康复期可进行游泳等低强度运动帮助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