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有息肉有什么症状

肠息肉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黏液便、肠梗阻等表现。肠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通常需要通过肠镜检查确诊。
便血是肠息肉较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粪便表面附着鲜红色血液或便后滴血。出血量一般较少,但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若息肉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血液多呈鲜红色;若位于右半结肠,血液可能与粪便混合呈暗红色。患者出现便血需与痔疮、肛裂等疾病鉴别,建议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肠息肉可能引起腹部隐痛或不适感,疼痛多位于下腹部。较大息肉可能导致肠套叠,引发阵发性绞痛。息肉继发感染时可出现持续性腹痛伴发热。腹痛症状常与饮食相关,进食后可能加重。若腹痛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需警惕息肉恶变可能。
肠息肉患者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里急后重等排便习惯改变。息肉刺激肠黏膜可导致肠道蠕动异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或排便不尽感。直肠息肉可能产生肛门坠胀感。这些症状易与肠易激综合征混淆,需通过肠镜明确诊断。
部分肠息肉患者会排出黏液便,黏液可能单独排出或与粪便混合。黏液分泌增多与息肉表面黏膜受刺激有关。若黏液便伴随脓血或恶臭,需考虑息肉继发感染或恶变可能。长期黏液便可能引起肛周皮肤刺激症状。
体积较大的肠息肉可能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为腹胀、排气排便减少、恶心呕吐等症状。息肉导致的肠套叠多见于儿童,成人需警惕恶性肿瘤。肠梗阻属于急症,一旦发生需立即就医处理,避免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发现肠息肉后应定期复查肠镜,小息肉可在肠镜下切除。日常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适量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避免过度饮酒。保持规律运动习惯,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戒烟有助于降低息肉复发风险。若存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倾向,需遵医嘱加强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