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药物的副作用

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的药物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常见类型主要有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出血风险、肌肉损伤和低血糖反应。药物副作用与个体差异、用药方案和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需通过定期监测和用药调整进行管理。
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易引发胃黏膜损伤,表现为上腹隐痛、反酸或黑便。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可联合使用以减轻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需警惕消化道溃疡风险,必要时进行胃镜检查。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通常发生在用药初期。合并脂肪肝或慢性肝炎的患者需每3个月监测肝功能。若出现皮肤黄染、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停药,可替换为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肝毒性较低的药物。
华法林钠片与利伐沙班片等抗凝药物可能导致牙龈出血、皮下瘀斑,严重时引发消化道或颅内出血。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避免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用。外伤或手术前应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他汀类药物可能诱发肌痛、肌无力等横纹肌溶解症前兆,尤其在与贝特类降脂药联用时风险增加。出现持续肌肉酸痛需立即检测肌酸激酶水平,必要时停用辛伐他汀片等亲脂性较强的药物,改为普伐他汀钠片。
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或格列美脲片时,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可能掩盖心悸等低血糖症状。建议选择卡维地洛片等对糖代谢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加强血糖监测频率。
冠心病患者应建立规范的用药记录,包括药物名称、剂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日常避免高脂饮食和葡萄柚等影响药物代谢的食物,适度进行有氧运动但避免剧烈活动。出现严重副作用如呕血、意识模糊等症状时须立即停药并急诊就医,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定期复查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药物毒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