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腹泻怎么治疗

母乳性腹泻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补充益生菌、母亲饮食管理、观察排便性状、必要时就医等方式治疗。母乳性腹泻通常与母乳成分变化、婴儿肠道发育不成熟、乳糖不耐受、母亲饮食刺激、感染等因素有关。
适当减少单次哺乳量,增加哺乳次数,避免婴儿一次性摄入过多母乳导致胃肠负担过重。哺乳时注意让婴儿完全含住乳晕,减少空气吞咽。哺乳后竖抱拍嗝10-15分钟,帮助气体排出。两次哺乳间隔可控制在2-3小时,避免过度喂养。
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帮助建立肠道菌群平衡。益生菌能抑制致病菌繁殖,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缓解腹泻症状。使用时需用温水冲服,避免与抗生素同服,建议持续补充1-2周。
哺乳母亲应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如辣椒、冰饮、肥肉等。减少牛奶、豆类等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摄入。适当增加小米粥、山药等健脾食物。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左右,保证母乳质量。记录饮食日志,观察婴儿排便变化与母亲饮食的关联性。
正常母乳喂养婴儿大便呈金黄色糊状,每日2-5次。若出现水样便、黏液便、血丝便或排便超过8次/日,需警惕病理性腹泻。注意记录排便次数、性状、气味及伴随症状,如发热、哭闹不安等。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涂抹护臀霜预防红臀。
若腹泻持续3天以上,伴有呕吐、发热、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需及时就诊儿科。医生可能建议进行大便常规、轮状病毒检测等检查,排除感染性腹泻。严重乳糖不耐受者需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待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母乳喂养。
母乳性腹泻期间需密切监测婴儿体重增长情况,每周测量一次,正常增长范围为15-30克/日。保持婴儿腹部保暖,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母亲注意休息,避免焦虑情绪影响泌乳。若需使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必须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通常随着婴儿肠道功能成熟,3-6月龄后腹泻症状会自然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