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炎的病因有哪些

关键词: #附件炎
关键词: #附件炎
附件炎可能由病原体感染、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宫腔操作不当、免疫力下降、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主要有病原体感染、邻近器官炎症、宫腔操作损伤、免疫力低下、卫生习惯差等因素。
病原体感染是附件炎最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性传播病原体,以及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这些病原体可通过性接触或上行感染途径侵入输卵管和卵巢,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和炎性渗出。临床表现为下腹持续性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且呈脓性,可能伴随发热。治疗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联合多西环素片,或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盆腔内其他器官的炎症可直接蔓延至附件区,常见原发病灶包括阑尾化脓性感染、结肠憩室炎、盆腔腹膜炎等。炎症通过淋巴管或直接接触扩散,导致输卵管卵巢组织发生粘连和渗出性改变。患者多有原发病病史,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全腹压痛,附件区可触及压痛性包块。需控制原发感染灶,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必要时行腹腔镜探查术。
人工流产术、诊断性刮宫、输卵管通液等宫腔操作可能破坏宫颈屏障功能,器械消毒不彻底时可将病原体直接带入宫腔,经输卵管开口逆行感染附件。操作后3-7天突发高热伴下腹坠痛是典型表现,阴道检查可见脓性分泌物自宫颈口流出。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头孢西丁钠可降低感染风险,已发生感染者需取分泌物培养后调整抗生素方案。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合并糖尿病或HIV感染等免疫缺陷状态,可使局部防御功能减弱,寄生于阴道的条件致病菌过度繁殖并上行感染。这类患者病情易反复迁延,形成慢性附件炎包块,可能伴有腰骶部酸痛和月经紊乱。除抗感染治疗外,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配合匹多莫德口服溶液等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
经期使用不洁卫生用品、性交前后未清洁、频繁阴道冲洗等不良卫生习惯,会破坏阴道菌群平衡并增加感染概率。长期穿紧身化纤内裤导致会阴部潮湿闷热,也有利于细菌滋生。此类因素引起的附件炎症状相对较轻,但易反复发作。改善生活习惯后多可自愈,急性期可口服妇科千金胶囊联合局部热敷缓解症状。
预防附件炎需注意经期卫生,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性生活前后双方应清洁外阴,使用合格避孕套减少病原体传播。出现持续下腹痛伴发热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诊断,明确感染病原体后规范用药。慢性附件炎患者可配合短波理疗促进炎症吸收,定期复查预防输卵管粘连导致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