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有何区别

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是两种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区别在于发病部位、病理机制及典型症状。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类风湿关节炎则多侵犯手足小关节。两者在遗传因素、炎症靶点及并发症上也有显著差异。
强直性脊柱炎以中轴关节受累为主,早期表现为骶髂关节炎症,逐渐发展为脊柱韧带钙化导致竹节样改变。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影响外周小关节,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呈对称性肿胀,可导致关节畸形。前者可能伴随虹膜睫状体炎等关节外表现,后者更易出现类风湿结节和肺间质病变。
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基因强相关,病理基础为肌腱端炎,即韧带附着点炎症。类风湿关节炎以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为标志,滑膜增生侵蚀软骨和骨组织是其特征。两者均涉及白细胞介素等炎症因子,但信号通路存在差异,治疗靶点也有所区别。
强直性脊柱炎典型表现为晨僵、夜间腰背痛,活动后减轻,可能伴随足跟痛或胸廓活动受限。类风湿关节炎晨僵持续时间更长,休息不能缓解,常见天鹅颈、纽扣花等特征性畸形。前者脊柱活动度进行性下降,后者关节破坏更早出现。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X线可见关节面模糊,晚期出现脊柱竹节样变。类风湿关节炎X线显示关节间隙狭窄、边缘性骨侵蚀,超声可见滑膜血流信号增强。MRI对早期骶髂关节炎诊断价值更高,而类风湿关节炎更依赖抗CCP抗体检测。
强直性脊柱炎首选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生物制剂多选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如阿达木单抗注射液。类风湿关节炎常用甲氨蝶呤片联合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如托珠单抗注射液针对白细胞介素受体。两者均需配合康复训练,但运动方案侧重不同。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避免长期保持固定姿势,推荐游泳等伸展运动,睡硬板床减少脊柱变形。类风湿关节炎需注重关节保护,使用辅助器具减轻负重关节压力。两类患者均需定期监测炎症指标和药物不良反应,避免吸烟等加重病情的危险因素。出现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