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疫苗后不良反应

接种手足口疫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局部红肿、发热、食欲减退、皮疹和腹泻。这些反应通常较轻微,短期内可自行缓解。
接种部位可能出现发红、肿胀或硬结,属于疫苗刺激引起的局部免疫反应。可用干净毛巾冷敷缓解不适,避免抓挠或热敷。若红肿范围超过5厘米或持续3天未消退,建议就医评估。
部分儿童接种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可适当减少衣物、补充水分观察。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超过48小时,需警惕合并感染可能。
疫苗反应可能导致暂时性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食量减少、拒食。建议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少量多餐。持续2天以上未改善或伴随呕吐需就医。
少数接种者可能出现散在红色丘疹,与疫苗激活免疫系统有关。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若皮疹融合成片、伴随瘙痒渗液或出现在黏膜部位,需及时就诊。
肠道黏膜免疫应答可能导致大便次数增多,通常为黄色稀便。注意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避免高糖饮食。出现血便、持续水样便或尿量减少时需医疗干预。
接种后48小时内应避免剧烈运动,多休息并保证充足水分摄入。观察期间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记录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和变化。若出现高热惊厥、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严重反应,须立即就医。多数不良反应在1-3天内自行消退,不影响疫苗保护效果,家长无须过度焦虑。完成全程接种仍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