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怎么引起的

传染科编辑 健康领路人
0次浏览

关键词: #败血症

败血症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皮肤黏膜屏障受损等原因引起。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败血症最常见的原因,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等。这些细菌可能通过伤口、呼吸道、泌尿道等途径进入血液循环。患者可能出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等症状。治疗上需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青霉素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等。

2、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也可能引起败血症,常见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增加继发细菌感染的风险。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治疗上主要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如更昔洛韦注射液、奥司他韦胶囊、利巴韦林颗粒等,同时需要加强支持治疗。

3、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常见的致病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真菌性败血症。患者可能出现不规则发热、皮肤黏膜损害等症状。治疗上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注射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胶囊、伏立康唑片等。

4、免疫系统功能低下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是败血症的重要诱因,可能由艾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引起,也可能由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发生严重感染且难以控制。患者可能出现反复感染、伤口愈合缓慢等症状。治疗上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使用免疫球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增强免疫力。

5、皮肤黏膜屏障受损

皮肤黏膜屏障受损为病原体入侵提供了途径,可能由严重烧伤、创伤、手术切口、留置导管等引起。皮肤黏膜完整性破坏后,外界病原体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患者可能出现局部感染灶、红肿热痛等症状。治疗上需要及时处理原发感染灶,保持创面清洁,必要时进行清创手术,同时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预防败血症需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避免皮肤黏膜损伤,及时处理各种感染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机体抵抗力。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寒战等疑似败血症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这些都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