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能自愈吗

细菌性痢疾一般不能自愈,需及时进行规范治疗。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伴脓血便等症状。
细菌性痢疾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病原体志贺菌会侵袭肠黏膜并释放毒素,导致肠道炎症和全身中毒症状。未经治疗的病例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或肠穿孔。临床通常采用抗生素治疗如诺氟沙星胶囊、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颗粒等药物杀灭病原菌,同时需配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病程中持续排菌还可能造成家庭或集体单位内的传播风险。
极少数免疫功能正常的轻症患者可能通过充分休息和补液缓解症状,但粪便中仍可能携带病原体。这种情况仍需医学观察并接受便培养检测,确认无传染性后方可解除隔离。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因免疫力较低,症状往往更严重且并发症风险更高,必须接受医疗干预。
患病期间应严格隔离至症状消失后48小时,餐具及排泄物需消毒处理。恢复期选择低渣、低脂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避免牛奶等产气食物。注意补充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便后需用肥皂水彻底清洁双手。若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或血便加重等情况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