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中耳炎的治疗

小儿急性中耳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鼻腔减充血剂、镇痛退热、局部滴耳液等方式治疗。小儿急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细菌感染是小儿急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常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抗生素需足疗程使用以避免耐药性,治疗期间家长需观察患儿是否出现皮疹或腹泻等不良反应。若用药3天后症状无缓解,应及时复诊调整方案。
对于鼓室积液严重或持续高热患儿,可能需行鼓膜穿刺术引流脓液。该操作需在耳鼻喉科无菌条件下进行,可快速缓解耳痛及听力下降。术后需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洗头时进水,防止继发感染。
盐酸羟甲唑啉鼻喷雾剂等减充血剂能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缓解中耳负压状态。使用时间不宜超过7天,避免反弹性鼻充血。家长应注意正确喷鼻方法,喷头需朝向鼻腔外侧壁,避免直接刺激鼻中隔。
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或布洛芬混悬液可有效控制耳痛和发热。服药间隔至少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避免与其它含解热成分的感冒药联用,用药期间需监测患儿体温变化及精神状态。
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局部用药适用于鼓膜穿孔伴脓性分泌物的情况。使用前需将药液温热至接近体温,滴药后保持患耳朝上5分钟。禁止在鼓膜完整时使用,以免掩盖病情或引发耳毒性。
治疗期间应保持患儿充足休息,避免用力擤鼻或乘坐飞机。母乳喂养婴儿可适当增加喂养次数以增强免疫力,较大儿童宜选择温凉流质饮食。注意观察听力变化,若治疗后2周仍有耳闷胀感或听力下降,需复查声导抗测试评估治疗效果。日常预防需注意避免二手烟暴露,及时治疗鼻窦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接种肺炎球菌和流感疫苗可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