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呼吸内科编辑 医颗葡萄
0次浏览

关键词: #呼吸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通气功能障碍、换气功能障碍、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障碍以及呼吸肌疲劳等因素。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1、通气功能障碍

通气功能障碍是指肺泡通气量不足,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和低氧血症。常见原因包括气道阻塞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胸廓病变如严重脊柱侧弯、胸廓畸形,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等。这些情况会导致肺泡通气量下降,二氧化碳排出受阻,引起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

2、换气功能障碍

换气功能障碍主要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障碍,常见于肺实质病变如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肺泡膜增厚、肺泡面积减少,影响氧气弥散,造成低氧血症型呼吸衰竭。严重时即使增加吸氧浓度也难以改善缺氧状态。

3、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正常通气与血流比例约为0.8,当比例失调时可导致呼吸衰竭。常见于肺栓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肺栓塞时血流减少而通气正常,形成无效腔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部分肺泡通气不足但血流正常,形成功能性分流。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低氧血症。

4、弥散功能障碍

弥散功能障碍是指氧气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的能力下降,常见于肺间质纤维化、尘肺等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肺泡膜增厚、弥散面积减少,虽然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可能正常,但氧气弥散速度减慢,尤其在运动时更易出现低氧血症。

5、呼吸肌疲劳

呼吸肌疲劳是指呼吸肌在长期过度负荷后收缩力下降,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神经肌肉疾病等。呼吸肌疲劳会导致通气不足,引起二氧化碳潴留和低氧血症。严重时可发展为呼吸肌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支持。

呼吸衰竭患者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感染诱发因素,遵医嘱进行氧疗或机械通气治疗。日常生活中应戒烟限酒,适当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增强呼吸肌力量。定期复查肺功能,监测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家庭氧疗和无创通气可改善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