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做哪些检查

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进行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检查、骨髓活检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检查、染色体检查等。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可能与化学药物、电离辐射、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血常规检查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基础检查项目,通过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及形态。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通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血常规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造血功能异常,为后续检查提供依据。
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键检查,通过穿刺髂骨或胸骨抽取骨髓液,观察骨髓造血细胞的增生程度及形态。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骨髓象通常表现为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穿刺检查可直接评估骨髓造血功能,明确诊断。
骨髓活检检查是在骨髓穿刺基础上进一步获取骨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骨髓活检可见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多,骨髓间质水肿或纤维化。骨髓活检检查能更全面评估骨髓组织结构,有助于鉴别其他骨髓疾病,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网织红细胞计数检查通过检测外周血中未成熟红细胞的比例,反映骨髓红系造血功能。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降低,提示红细胞生成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检查有助于评估贫血的程度及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情况,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参考。
染色体检查通过分析骨髓细胞的染色体核型,检测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能伴有染色体异常,如7号染色体缺失等。染色体检查有助于鉴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疾病,评估疾病预后及指导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日常应注意避免接触化学毒物、电离辐射等有害物质,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减少感染风险。饮食上应保证营养均衡,适量摄入富含优质蛋白、铁、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等。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外伤出血,定期复查血常规及骨髓象,监测病情变化。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