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性消瘦如何护理

少儿期编辑 医学科普人
14次浏览

关键词: #护理 #营养

营养不良消瘦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营养制剂、监测身体指标、心理疏导及定期复查等方式护理。营养不良性消瘦通常由长期摄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碍、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因素引起,表现为体重下降、肌肉萎缩、乏力等症状。

1、调整饮食结构

逐步增加高热量、高蛋白食物摄入,如鸡蛋羹、鱼肉泥、全脂牛奶等,采用少食多餐模式。优先选择易消化吸收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油炸或粗纤维食物加重胃肠负担。合并贫血者可添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

2、补充营养制剂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肠内营养粉剂、口服补液盐散或复合维生素片等制剂。严重吸收障碍者可能需要短肽型或氨基酸型医用食品,必要时通过鼻饲管或静脉输注营养液。需定期检测电解质水平防止补充过量。

3、监测身体指标

每日记录体重变化,每周测量上臂围与皮褶厚度。观察皮肤弹性、口腔黏膜湿润度等脱水征象,监测尿量及排便次数。出现心率增快、下肢水肿等表现时需警惕再喂养综合征。

4、心理疏导

针对厌食症或抑郁症患者需配合认知行为治疗,建立规律的进食习惯。对儿童可采用游戏化进食引导,老年人需消除对咀嚼困难的焦虑。家庭支持小组有助于改善因经济困难导致的被动消瘦。

5、定期复查

每2-4周复查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评估肌肉恢复情况。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需同步监测原发病控制状态,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护理期间需保持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能量消耗,卧床患者应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可配合中医穴位按摩促进脾胃运化功能,如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恢复期建议进行低强度抗阻训练帮助肌肉重建,从每天5分钟靠墙静蹲开始逐步增加运动量。所有营养干预均需在临床营养师指导下个体化实施。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