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症状

儿科编辑 医普小能手
0次浏览

关键词: #中耳炎 #炎症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下降、耳内异常声响,可能伴随轻微耳痛或平衡障碍。该病多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耳镜检查、声导抗测试等确诊。

1、耳闷胀感

患儿常描述耳朵像被棉花堵塞,感觉耳内压力增高。这与中耳腔内积液导致鼓膜活动受限有关,可能因感冒后咽鼓管肿胀引发。家长需观察孩子是否频繁抓耳或摇头,避免用力擤鼻加重症状。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配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减轻鼻咽部炎症。

2、听力下降

多表现为对轻声反应迟钝或要求调高电视音量。积液阻碍声音传导会导致约20-30分贝的传导性聋,易被误认为注意力不集中。建议家长定期用耳语测试孩子听力,避免长期漏诊影响语言发育。确诊后可短期使用欧龙马滴剂改善黏液纤毛清除功能,严重者需鼓膜穿刺引流。

3、耳内异常声响

患儿可能主诉耳内有水流声或气泡音,转头时声响更明显。此为积液随体位改变流动所致,常见于卧位起床时。家长应避免让孩子佩戴耳机,减少噪音刺激。若持续超过3个月,需考虑鼓膜置管术,术后配合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稀释分泌物

4、轻微耳痛

约30%患儿会出现间歇性钝痛,夜间可能加重。积液压迫鼓膜神经末梢是主因,不同于化脓性中耳炎的剧烈疼痛。可局部热敷缓解,切忌自行掏耳。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颗粒,合并感染时需联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

5、平衡障碍

部分患儿会出现走路不稳或易跌倒,因中耳压力变化影响前庭功能。需与内耳疾病鉴别,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摔伤。急性期可服用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液改善微循环,腺样体肥大者建议切除术后配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预防复发。

日常需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二手烟刺激,哺乳期婴儿保持45度角喂养体位。发现听力异常应及时至耳鼻喉科就诊,长期积液可能引起粘连性中耳炎。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声导抗,监测中耳功能恢复情况,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耳毒性药物。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