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怎么得的百日咳

关键词: #婴儿
关键词: #婴儿
婴儿百日咳通常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常见于未完成疫苗接种或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感染途径主要有密切接触患者、吸入含菌飞沫、母婴垂直传播等。百日咳具有高度传染性,潜伏期7-10天后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百日咳鲍特菌存在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含菌飞沫可在1米范围内被婴儿吸入。未接种疫苗的婴儿因缺乏特异性抗体,接触后感染概率较高。典型症状为阵发性咳嗽后伴随鸡鸣样回声,夜间加重。确诊后需隔离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红霉素干混悬剂、阿奇霉素颗粒等大环内酯类药物。
家庭成员或照护者携带病菌时,通过亲吻、共用餐具等直接接触传播。婴儿鼻腔狭窄、气道短,更易被定植菌感染。早期表现为流涕、低热等感冒样症状,1-2周后转为特征性痉挛咳嗽。家长需对患儿分泌物及时消毒,接触前后严格洗手,必要时预防性使用克拉霉素分散片。
病菌在空气中可存活2-3小时,婴儿在密闭空间如医院、daycare中心等场所易发生聚集性感染。6月龄以下婴儿因膈肌发育不完善,可能出现咳嗽后发绀、呼吸暂停等危重症状。建议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处,重症患儿需住院监测并静脉注射氨苄西林钠。
未接种疫苗的孕产妇感染后,分娩时可通过产道分泌物传染新生儿。新生儿百日咳起病急骤,易合并肺炎、脑病等并发症。对确诊孕妇应在孕晚期进行抗生素治疗,新生儿出生后需立即隔离观察并预防性使用罗红霉素颗粒。
早产儿、低体重儿或先天性免疫缺陷婴儿,即使接种疫苗也可能突破性感染。这类患儿咳嗽症状不典型,但更易出现喂养困难、心动过缓等全身症状。治疗需联合免疫球蛋白与头孢曲松钠注射剂,并加强血氧监测。
预防百日咳最有效方式是按时接种百白破疫苗,推荐在2、4、6月龄完成基础免疫。患儿居室应保持湿度50%-60%,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飞沫悬浮。咳嗽发作时采用俯卧位拍背帮助排痰,喂养时少量多次避免呛咳。家长若出现持续咳嗽应戴口罩并检测百日咳杆菌,确诊后须与婴儿隔离直至完成5天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