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怎么处理有效?手足口病可以采取哪些治疗措施

手足口病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对症退热、口腔护理、抗病毒治疗、重症监护等方式处理。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症状为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
手足口病患儿皮肤需每日用温水轻柔清洗,避免抓挠皮疹。皮疹破溃时可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合并细菌感染需使用莫匹罗星软膏。衣物选择纯棉材质并每日更换,剪短指甲防止抓伤。
体温超过38.5℃时建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或布洛芬混悬液退热,配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发热期间每4小时监测体温,持续高热需警惕重症倾向。
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婴幼儿可用棉签清洁口腔。溃疡处可喷涂开喉剑喷雾剂或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促进愈合。选择温凉流质饮食,避免酸性、坚硬食物刺激创面。
重症病例需静脉注射利巴韦林注射液或更昔洛韦注射液。轻症可口服利巴韦林颗粒抑制病毒复制,合并细菌感染时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所有抗病毒治疗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神经系统症状时需立即住院。重症治疗包括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甲基强的松龙控制炎症反应,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心肌酶异常者需心电监护并营养心肌治疗。
患儿应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每日监测体温和皮疹变化。饮食以易消化的粥类、果蔬泥为主,补充足够水分。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注意居家物品消毒。家长接触患儿后需规范洗手,婴幼儿用品煮沸消毒,托幼机构流行期间避免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