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常引起什么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引起肝脏感染,包括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约70%成人表现为急性肝炎,典型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血液检查可见转氨酶显著升高,多数患者通过休息和保肝治疗可在3-6个月内痊愈,少数可能发展为慢性感染。
约5-10%成人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为持续6个月以上的肝功能异常。慢性感染可能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病毒基因型等因素有关,通常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
未经有效控制的慢性肝炎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肝脏组织出现广泛纤维化。患者可能出现腹水、食管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超声检查,必要时进行肝移植评估。
急性重型肝炎或肝硬化失代偿可导致肝衰竭,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多系统功能紊乱。这种情况属于急危重症,需要立即住院治疗,包括人工肝支持系统和肝移植等干预措施。
慢性乙肝感染者肝癌发生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0倍以上,可能与病毒DNA整合入肝细胞基因组有关。建议高危人群每6个月进行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筛查,早期发现可通过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等方式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饮酒和肝毒性药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定期进行肝功能监测和病毒载量检测。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方式,未感染者应完成全程免疫接种。已确诊患者应遵医嘱规范治疗,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