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痢疾的症状及治疗

小儿痢疾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可通过补液、抗生素治疗、饮食管理、对症处理及预防脱水等方式干预。小儿痢疾通常由志贺菌感染引起,也可能与轮状病毒、阿米巴原虫、沙门氏菌或大肠埃希菌等因素有关。
腹泻是小儿痢疾最突出的症状,每日排便次数可达10次以上,粪便呈稀水样或黏液脓血便。志贺菌感染会导致肠黏膜溃疡,引发肠道分泌异常。家长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Ⅲ预防脱水,避免使用止泻药以免毒素滞留。若出现血便或持续腹泻超过48小时,应就医进行粪便培养检查。
患儿多表现为阵发性脐周或左下腹绞痛,排便后暂时缓解。这与肠道炎症刺激肠壁神经有关。家长可用温热毛巾顺时针按摩缓解疼痛,禁止自行使用解痉药物。若腹痛持续加重伴呕吐,需警惕肠穿孔等并发症,应立即就诊。
细菌性痢疾常突发高热达39-40℃,病毒性感染多为低热。发热源于病原体毒素激活免疫反应。家长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持续高热伴嗜睡需排除败血症可能。
患儿频繁产生便意但排便量少,排便后仍有肛门坠胀感,这是直肠炎症刺激所致。家长应保持患儿肛门清洁,每次便后用温水冲洗,涂抹氧化锌软膏预防臀红。若出现肛门括约肌松弛或脱肛,需急诊处理。
重症患儿可能出现惊厥、意识障碍等中毒症状,与细菌内血症相关。轻度病例可有食欲减退、乏力等表现。家长需监测尿量、精神状态,必要时静脉补液。细菌性痢疾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或环丙沙星片等抗生素。
患儿应选择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苹果泥,避免牛奶等高渗食物。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隔离至症状消失后48小时。恢复期逐步增加蒸蛋、软面条等低纤维食物,补充锌制剂促进肠黏膜修复。若出现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脱水体征,或血便持续超过3天,须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及电解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