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由来和发展史

关键词: #小儿
关键词: #小儿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该病在20世纪前中期曾全球大流行,随着疫苗的普及发病率显著下降。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分为Ⅰ、Ⅱ、Ⅲ三个血清型。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咽部和肠道黏膜上皮细胞中复制,随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少数情况下病毒可突破血脑屏障,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不可逆的肌肉瘫痪。典型临床过程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部分患者遗留永久性肢体畸形。
古代埃及石碑已有类似小儿麻痹症瘫痪症状的记载,但直到1789年英国医生迈克尔·安德伍德才首次明确描述该病。19世纪末欧洲和北美开始出现流行,20世纪初疫情加剧。1955年乔纳斯·索尔克研制出灭活疫苗,1961年阿尔伯特·沙宾开发出口服减毒活疫苗,这两种疫苗的推广使全球病例数从1988年的35万例降至2021年的6例。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启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目前仅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仍有野毒株流行。
保持规律疫苗接种是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方法,我国现行免疫规划要求婴儿在2、3、4月龄各接种1剂脊灰灭活疫苗,4岁时加强1剂次。家长应注意儿童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出现发热、肢体疼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康复期患者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必要时使用矫形器改善运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