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的诊断要点是什么五个危害
肛肠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肛肠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结肠息肉的诊断要点主要有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粪便潜血试验、肿瘤标志物检测。结肠息肉可能引起肠梗阻、癌变风险、贫血、肠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危害。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息肉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通过内镜可直观观察息肉大小、形态及位置。检查前需进行肠道清洁准备,医生会在镜下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或直接切除。该方法能发现早期微小息肉,同时可同步完成治疗性操作。
CT结肠成像或钡剂灌肠造影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适用于无法耐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影像学检查能显示息肉轮廓和肠壁结构,但对小于5毫米的病变检出率较低。这类检查无创且操作简便,常作为筛查或术前评估的补充方式。
通过结肠镜取得息肉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可明确息肉性质是否为腺瘤性、炎性或增生性。病理诊断能确定细胞异型程度和癌变风险,对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必须进行活检。该检查结果是制定后续随访方案和治疗决策的金标准。

粪便潜血试验通过检测粪便中微量血液筛查肠道病变,适用于大规模人群普查。该方法操作简便但特异性较低,阳性结果需进一步结肠镜检查确认。反复阳性提示可能存在息肉出血或恶性肿瘤,需引起高度重视。
CEA等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息肉癌变监测具有参考价值,异常升高可能提示恶性转化。该检查常作为术后随访指标,需结合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综合判断。单独依靠标志物不能确诊息肉,但可辅助评估疾病进展风险。

发现结肠息肉后应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等,保持规律排便习惯。避免久坐和过度劳累,每半年复查肠镜监测息肉变化。若出现便血、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需立即就医,根据医嘱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或手术切除。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粪便潜血筛查,40岁以上普通人群每3-5年接受结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