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肛肠科编辑
健康陪伴者
关键词: #肠梗阻
肛肠科编辑
健康陪伴者
关键词: #肠梗阻
胆石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以及发热。胆石性肠梗阻通常由胆囊结石通过胆囊十二指肠瘘进入肠道引起,可能伴随肠壁缺血、穿孔等并发症。

腹痛是胆石性肠梗阻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持续性绞痛或阵发性加剧,疼痛部位多位于中上腹或脐周。腹痛可能与结石嵌顿导致肠管痉挛、肠壁缺血有关。患者常因疼痛无法平卧,需蜷曲身体缓解症状。若出现剧烈腹痛伴腹肌紧张,需警惕肠穿孔可能。
呕吐在胆石性肠梗阻中发生率较高,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后期因肠内容物淤积可出现粪样呕吐物。呕吐频率与梗阻部位相关,高位梗阻呕吐出现早且频繁,低位梗阻呕吐出现较晚。反复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需及时补液纠正。
腹胀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表现为腹部膨隆、肠型可见,叩诊呈鼓音。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和病程相关,低位完全性梗阻时腹胀更为明显。听诊可闻及高调肠鸣音或气过水声,后期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提示肠麻痹。

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会出现停止排便排气症状,部分患者梗阻初期可能仍有少量排气或排便。直肠指检若发现肠腔空虚,有助于判断梗阻程度。该症状需与便秘鉴别,结合其他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发热多提示继发感染,体温通常超过38摄氏度,可能由肠壁缺血坏死、细菌移位引起。若出现寒战、高热伴白细胞显著升高,需考虑化脓性腹膜炎可能。发热程度与病情严重性相关,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胆石性肠梗阻患者应禁食禁水,避免加重肠管扩张。建议采取半卧位减轻腹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确诊后需根据病情选择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或手术取石。术后早期可逐步恢复流质饮食,选择低脂易消化食物如米汤、藕粉等,避免进食高纤维及产气食物。日常需注意胆囊结石的规范治疗,定期复查腹部超声,降低肠梗阻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