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的种类
肛肠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肛肠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直肠息肉主要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等类型。直肠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症状。

炎性息肉通常由慢性肠道炎症刺激引起,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患者。这类息肉多为良性,表面充血水肿,可能伴随腹泻、黏液便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炎症,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控制炎症,必要时通过肠镜下电切术切除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直肠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多发生于直肠远端。息肉体积较小,表面光滑,与黏膜过度增生有关,通常无明显症状。多数无需特殊治疗,定期肠镜复查即可。若息肉较大或引起出血,可考虑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
腺瘤性息肉具有癌变潜能,根据病理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息肉表面常呈分叶状,可能伴随便血、里急后重感。确诊后应尽早切除,可采用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术后需每1-3年复查肠镜。

错构瘤性息肉属于发育异常性病变,常见于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息肉多呈广基型,表面光滑,可能伴随皮肤黏膜黑斑。治疗以肠镜下切除为主,若息肉数量过多或体积过大,可能需外科手术干预。患者需定期筛查其他系统肿瘤。
幼年性息肉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多为单发带蒂息肉,表面易溃烂出血。典型表现为无痛性便血,少数可引起肠套叠。多数可通过肠镜下圈套器切除术治疗,预后良好。建议术后1年复查肠镜,排除新发息肉。

发现直肠息肉后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等,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术后两周内避免剧烈运动,观察有无便血、腹痛等异常。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需制定个性化随访计划,腺瘤性息肉患者尤其需要密切监测。日常出现排便异常或腹部不适时应及时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