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
肛肠科编辑
健康领路人
肛肠科编辑
健康领路人
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包括肠管扩张、体液丢失、细菌移位和全身炎症反应等。肠梗阻发生后,梗阻近端肠管因内容物积聚而扩张,肠壁水肿增厚,肠蠕动增强或减弱;远端肠管空虚塌陷。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肠壁缺血坏死甚至穿孔。

肠管扩张是肠梗阻最早出现的病理变化。梗阻近端肠腔因气体和液体潴留而扩张,肠壁平滑肌初期代偿性收缩增强,后期因过度伸展转为麻痹。肠壁血管受压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肠壁水肿。持续扩张可造成肠壁缺血,黏膜屏障破坏,细菌及毒素易位入血。体液丢失主要由于呕吐、肠腔内积液及第三间隙液体潴留,可引发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或代谢性酸中毒。细菌移位源于肠道菌群失衡和黏膜屏障破坏,革兰阴性杆菌释放内毒素,触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者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
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具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早期以局部机械性梗阻为主,随着肠管扩张和体液丢失,逐渐出现全身代谢紊乱。后期因细菌移位和炎症介质释放,可导致脓毒症、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及时解除梗阻是阻断病理生理恶性循环的关键,同时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维持器官功能。对于绞窄性肠梗阻,需紧急手术干预以避免肠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