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什么
血液内科编辑
医心科普
血液内科编辑
医心科普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因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皮肤黏膜出血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该病可分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种类型。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四肢皮肤散在瘀点、月经量增多等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药物,严重时需进行脾切除术。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缺乏、药物因素有关,常伴随发热、神经系统症状。治疗需采用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或使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血小板破坏增加是核心机制,包括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微血管内血小板异常消耗等。骨髓巨核细胞代偿性增生但成熟障碍,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部分患者存在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升高。

诊断需结合血常规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骨髓穿刺可见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需排除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部分患者需检测抗血小板抗体。
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慎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女性患者月经期需加强观察出血情况。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瘦肉、西蓝花等。注意观察出血倾向变化,避免搔抓皮肤。建议选择宽松衣物,使用电动剃须刀替代传统刮胡刀。所有治疗均需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