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血液内科编辑
健康小灵通
血液内科编辑
健康小灵通
预防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需通过基因筛查、避免近亲婚配、孕期监测、定期体检及控制铁摄入等方式综合干预。该病主要由ALAS2、SLC25A38等基因突变导致,表现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和铁过载。

有家族史者应在孕前或婚前进行基因检测,明确ALAS2、SLC25A38等致病基因携带情况。若夫妻双方均为携带者,可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筛选健康胚胎。已确诊患者需定期监测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
近亲婚配会显著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概率。家族中曾有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病例的个体,应避免三代以内血亲通婚。婚前遗传咨询可帮助评估后代患病风险。
高风险孕妇需在妊娠16-20周进行羊水穿刺或绒毛膜取样,通过基因检测判断胎儿是否患病。孕期应加强营养支持,适当补充维生素B6,但须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铁剂补充量。

携带致病基因但未发病者,每6-12个月需检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及骨髓象。早期发现铁过载时可使用去铁胺注射液或地拉罗司分散片进行祛铁治疗,预防器官损伤。
患者及基因携带者应限制红肉、动物肝脏等高铁食物摄入,避免使用铁质炊具。必要时可服用维生素B6片改善血红素合成,但需监测神经毒性。合并严重贫血时需输注洗涤红细胞。

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需终身随访,每3-6个月复查铁代谢指标。日常饮食宜选择富含叶酸的绿叶蔬菜和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等。避免剧烈运动诱发溶血,适度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活动。出现乏力、心悸加重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