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引起的上吐下泻怎么办?

胃肠炎引起的上吐下泻可通过补液防脱水、调整饮食、口服药物、热敷腹部、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胃肠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免疫力低下、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上吐下泻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需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散或淡盐水。儿童可选用口服补液盐Ⅲ,成人可选择口服补液盐Ⅰ。若出现尿量减少、口干舌燥等脱水症状,需立即就医静脉补液。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刺激胃肠。
急性期呕吐严重时应禁食4-6小时,缓解后从米汤、藕粉等流食开始尝试。恢复期选择低脂低渣食物如白粥、面条、蒸苹果,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少食多餐,每日进食5-6次,每次摄入量不超过200毫升。
细菌性胃肠炎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止泻,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呕吐严重时可用多潘立酮片改善症状,但儿童孕妇慎用。病毒性胃肠炎通常无须抗生素,发热超过38.5℃可临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
用40℃左右热水袋热敷脐周15分钟可缓解肠痉挛疼痛,每日重复进行3-4次。注意防止烫伤,婴幼儿需用毛巾包裹热水袋。配合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但急性腹痛未明确诊断前禁止按压。
若呕吐物带血、腹泻每日超过10次、持续高热或出现意识模糊,需急诊处理。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症状加重时应尽早就诊,必要时进行血常规、粪便培养等检查。严重脱水可能需住院观察。
胃肠炎恢复期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生冷辛辣食物刺激。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处理呕吐物时戴手套。症状消失后1-2周内仍要清淡饮食,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如蒸蛋羹、嫩豆腐。日常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气候变化时注意腹部保暖。若反复发作需排查慢性胃肠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