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疾病的治疗方法
传染科编辑
医言小筑
传染科编辑
医言小筑
肺结核可通过抗结核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营养支持治疗、隔离防护措施、心理干预等方式治疗。肺结核通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低热、盗汗等症状。

抗结核药物治疗是肺结核的核心治疗手段,需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乙胺丁醇片等。异烟肼片能抑制结核菌细胞壁合成,利福平胶囊可阻断细菌RNA合成,两者均为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患者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避免产生耐药性。
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或合并大咯血、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的情况。常见术式包括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等,通过切除病灶组织控制感染源。术后仍需继续抗结核治疗,防止残留菌群复发。手术存在出血、感染等风险,需严格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及病灶范围。
肺结核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需保证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及锌等微量元素。可适量增加核桃、芝麻等坚果类食物,提供必需脂肪酸。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戒酒以减少呼吸道刺激。对于进食困难者可采用肠内营养制剂辅助。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需实施呼吸道隔离,佩戴口罩并单独居住。痰液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餐具煮沸消毒。密切接触者应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病房保持每日通风,紫外线空气消毒。隔离期一般持续至痰菌转阴,具体时长根据治疗效果确定。
长期治疗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治疗依从性,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缓解孤独感。医护人员需定期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疗程长的特点。对于严重心理障碍者可转介专业心理科干预。

肺结核患者治疗期间需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增强体质。注意监测体温变化,记录痰液性状与咳血情况。居住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定期复查胸部影像学与痰涂片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症状加重时须立即就医调整方案。完成全程治疗后仍需随访观察,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