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的常识会有哪些呢
              传染科编辑
              医言小筑
              
              传染科编辑
              医言小筑
              肺结核的常识主要包括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典型症状、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常见症状有咳嗽、低热、盗汗等,确诊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痰培养,预防以接种卡介苗和隔离治疗为主。

肺结核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含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悬浮在空气中,被他人吸入后可能导致感染。密切接触者如家庭成员或同事感染概率较高。少数情况下可通过食用未经消毒的牛奶传播牛型结核杆菌。保持室内通风、佩戴口罩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染肺结核,包括艾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以及营养不良的儿童。老年人因免疫功能衰退也属于高危群体。吸烟、酗酒会损害肺部防御机制,矿工等职业粉尘暴露人群肺部清除能力下降,均需定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
肺结核典型表现为持续两周以上的慢性咳嗽,初期多为干咳,后期可能出现痰中带血。午后低热、夜间盗汗、消瘦乏力是结核中毒症状的特征。部分患者伴随胸痛、呼吸困难,病变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腔积液。这些症状进展缓慢但会逐渐加重,需与肺炎、肺癌等疾病鉴别。

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肺部浸润影、空洞等典型病变。痰涂片抗酸染色检出结核杆菌是确诊依据,痰培养需4-8周但能确定菌种和药敏。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有助于筛查潜伏感染。分子生物学检测如GeneXpert能快速诊断耐药结核病,支气管镜适用于痰检阴性患者。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可预防重症结核病。患者需规范完成6-9个月抗结核治疗,治疗初期应隔离避免传播。密切接触者需接受预防性筛查,潜伏感染者可用异烟肼预防发病。公共场所注意通风消毒,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卫生习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抵抗感染。

肺结核患者应保证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A、D和锌元素。康复期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加重缺氧症状。居住环境保持干燥通风,定期晾晒被褥。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药物治疗,不可自行停药防止产生耐药性。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肝功能异常时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治疗期间每2个月需复查痰菌和胸片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