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检查小肠功能紊乱

检查小肠功能紊乱通常需要通过临床症状评估结合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内镜检查、功能试验等医学手段综合判断。小肠功能紊乱可能由肠易激综合征、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乳糖不耐受、克罗恩病、肠结核等多种因素引起,具体检查方式需根据个体情况由医生制定方案。
医生会详细询问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的频率、持续时间及诱发因素,同时了解饮食结构、精神压力等生活史。典型小肠功能紊乱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排便后腹痛缓解等特征,需与器质性疾病进行鉴别。
血常规可排查感染或炎症,粪便潜血试验筛查消化道出血,乳糖氢呼气试验诊断乳糖酶缺乏,血清学检测如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有助于乳糜泻诊断。部分患者需检测钙卫蛋白等炎症标志物以区分功能性与器质性病变。
小肠造影可观察肠道形态及蠕动情况,胶囊内镜能发现黏膜糜烂、溃疡等结构性异常,CT或MRI小肠成像对克罗恩病导致的肠壁增厚、狭窄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超声检查可用于初步评估肠管扩张和积液。
胃镜联合结肠镜可排除上下消化道病变,推进式小肠镜能直接观察空肠和回肠上段黏膜,必要时可进行活检。单气囊或双气囊小肠镜可实现全小肠检查,对血管畸形、肿瘤等病变诊断率较高。
氢呼气试验检测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72小时粪便脂肪定量评估消化吸收功能,小肠传输时间测定帮助判断动力异常。严重病例可能需进行肠系膜血管造影排除缺血性肠病。
建议存在持续腹痛、体重下降、夜间腹泻等预警症状时及时就医。日常需记录饮食与症状关联性,避免高FODMAP食物、酒精等刺激性饮食,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确诊后应根据病因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如益生菌调节菌群、解痉药缓解肠痉挛,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时可配合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