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头条资讯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心外科孙立忠率领团队扎根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革新“孙氏手术”造福患者

医颗葡萄 发布时间:2025-09-18 09:56 86次浏览
关键词:心血管

在我国心脏大血管外科领域,有一位名字与“生命线”修复紧密相连的专家——孙立忠教授。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科研与教学42年来,他首创的“孙氏手术”已成为全球A型主动脉夹层标准术式,累计在国内外推广应用超过8万例(来源:中国医疗器械网)。如今,作为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医疗院长,他正带领团队在这片创新土壤上,继续推动中国心血管外科事业向前发展。

从东北公社到医学殿堂:一颗种子的萌芽

孙立忠的从医之路,始于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缺医少药的深刻记忆。哥哥因高烧早逝、母亲多病缠身、亲友辗转求医的艰辛……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要学医”成为他少年时代最坚定的信念。

1978年,孙立忠考入白求恩医科大学,在福尔马林气息弥漫的解剖室里找到了对外科的浓厚兴趣。大学期间一次成功的诊断经历——准确判断出结核腹膜炎并协助村民获得救治,让“小孙大夫”的名字传遍乡里,也让他坚定了以医术救人的使命。

生死之间的锤炼:在病榻旁磨炼出的外科智慧

毕业后,孙立忠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从此踏上心血管外科的专业道路。他特别强调“站在病床前”的重要性:“通过病人的体温、神色、叹息等无声的细节,能捕捉到许多仪器无法显示的信息。”

一位患者家属——身为水管工的父亲——曾以“泵没力了,或哪里漏了”的朴素比喻,启发了孙立忠团队制定新的医疗原则:对术后不明原因低心排或循环不稳的患者,必须立即开胸探查。这一改变挽救了大量危在旦夕的生命。

在儿科心脏外科的经历尤其沉重。一周内连续五位先心病患儿离世,家属的痛哭与绝望曾让他一度怀疑选择这条道路的意义。但前辈的鼓励让他坚持下来:“只有踏进未知的险滩,才能为后人趟出一条生路。”

攻坚“生命禁区”:从20.8%到5%的手术死亡率

主动脉疾病素有“生命禁区”之称。1990年代,我国主动脉手术死亡率高达20%以上,许多专家望而却步(来源:中国医疗器械网)。孙立忠毅然接手阜外医院大血管外科,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

2003年,他在象鼻手术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即后来国际公认的“孙氏手术”。该手术通过设计支架型人工血管和输送装置,利用支架的自我膨胀特性封闭血管内膜口,从而重建血管,并为后续处理远端病变提供了条件,显著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数据显示,“孙氏手术”使主动脉手术死亡率从20.8%降至5%以下,术后假腔闭合率从40%提升至95%以上,再次手术率也从30%降至10%以下。(数据来源:中国医疗器械网)

此外,他还开创了针对国人主动脉夹层的细化分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诊疗模式。

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实现“医生专注看病”的理想平台

2016年,孙立忠加入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担任医疗院长。八年来,他将阜外、安贞医院积累的高超技术、脏器保护策略和手术经验系统性地应用于德达医院的建设中。

在德达,孙立忠推动建立了“医生专注于临床,运营团队负责管理”的创新模式。资方与管理层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支持,不追求短期回报,使医生能心无旁骛地投身于救治病患。

注:孙立忠(中间)

与此同时,医院还融合了慈善基金会、商业保险和多种医保支付体系,为经济困难患者提供救助机会。

孙立忠还特别注重年轻医生的培养,数年间团队已有大量医生顺利晋升高级职称,力争让每位有能力的医生都能看到清晰的未来。

心域无疆:技术与温度并存

从公社少年到心血管权威,孙立忠始终不忘初心。他带领的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团队,不仅完成了大量高难度手术,还将脏器保护技术、血液管理策略等核心成果应用于临床。

孙立忠说:“在德达,我们希望能让医生找回职业的纯粹感——专注于医疗本身,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技术与服务。”医生心无旁骛,患者自然能得到优质的救治。这或许正是孙立忠与德达医院为中国医疗事业带来的重要启示:当创新技术与医疗温度相结合,才能真正跨越生命的禁区,实现“心域无疆”的医学理想。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