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器应该怎样使用呢?

灌肠器使用需严格遵循清洁消毒、体位选择、润滑导管、控制流速、观察反应等步骤。灌肠器主要用于清洁肠道或给药,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肠黏膜损伤或感染。
使用前需用75%医用酒精擦拭灌肠器外壁,导管部分用煮沸法或消毒液浸泡10分钟。肠道给药型灌肠器须为一次性无菌产品,重复使用的橡胶灌肠器每次使用后需拆卸清洗,避免残留物滋生细菌。
常规采用左侧卧位双腿屈曲,臀部垫高10厘米利于液体流入。儿童或行动不便者可选择仰卧位双腿抬高,特殊治疗时可能需膝胸卧位。保持体位稳定有助于导管插入深度控制,通常成人插入10-15厘米,儿童不超过8厘米。
导管前端5厘米处均匀涂抹医用液体石蜡或羧甲基纤维素钠凝胶。禁用食用油或含酒精制剂润滑,避免刺激肠黏膜。润滑后需轻旋导管2-3圈确保充分覆盖,插入时动作需缓慢匀速,遇阻力不可强行推进。
灌肠袋悬挂高度距肛门40-60厘米,通过调节阀使液体呈连续滴注状态。生理盐水灌肠速度保持100-150毫升/分钟,给药溶液需降至50毫升/分钟。出现腹胀或便意时应暂停灌注,待适应后继续。
灌注过程中需监测面色、脉搏及腹部紧张度,出现苍白、冷汗或剧烈腹痛需立即停止。灌注后保持体位5-10分钟,给药治疗需延长至30分钟。记录首次排便时间、性状及总量,异常出血或持续腹泻应及时就医。
灌肠后24小时内建议进食低渣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奶制品及高纤维蔬菜水果。可顺时针按摩脐周促进肠道蠕动,每日温水坐浴2次预防肛门不适。长期需灌肠者应交替使用不同电解质溶液,定期检查电解质水平。自行操作前建议接受专业医护人员指导,糖尿病患者、孕妇及肠梗阻患者禁用治疗性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