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区别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主要区别在于作用机制、适应证及副作用,两者均为常用解热镇痛药,但适用人群和禁忌症存在差异。
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镇痛作用,对外周抗炎效果较弱。布洛芬属于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生成,兼具抗炎、镇痛、解热三重功效。两者均适用于轻中度疼痛,但布洛芬对炎症相关疼痛效果更显著。
对乙酰氨基酚主要用于普通感冒或流感引起的发热,以及头痛、牙痛等非炎症性疼痛。布洛芬除解热镇痛外,还可缓解关节炎、痛经等炎症性疾病。儿童退热时,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儿,布洛芬需6个月以上才可使用。
对乙酰氨基酚经肝脏代谢,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每日最大剂量成人不超过4克。布洛芬通过肾脏排泄,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增加胃肠溃疡和肾功能损害风险,成人每日上限为1.2克。肝功能异常者慎用对乙酰氨基酚,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选择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常见不良反应较少,但超剂量可能引发急性肝衰竭。布洛芬更易引起消化道不适如胃灼热、恶心,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评估血栓风险。妊娠晚期禁用布洛芬,而对乙酰氨基酚在孕期全程相对安全。
对乙酰氨基酚与华法林联用可能增强抗凝效应,酒精会加剧其肝毒性。布洛芬与抗高血压药合用可能降低药效,与阿司匹林同服增加胃肠道出血概率。慢性病患者需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使用解热镇痛药应严格遵循说明书剂量,避免联合使用不同品牌同类药物。发热持续3天或疼痛未缓解应及时就医,胃肠敏感者可选择餐后服药,用药期间禁止饮酒。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药物,服药后出现皮疹、水肿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