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病毒的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肝区疼痛等。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乏力是甲型肝炎早期常见症状,患者常感到全身倦怠、精神不振。这种乏力与病毒血症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关,也可能与肝脏代谢功能暂时性受损有关。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随着病情好转,乏力症状会逐渐减轻。
多数甲型肝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食欲下降,甚至厌食油腻食物。这与肝脏胆汁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受影响有关。建议患者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少量多餐。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帮助改善食欲。
甲型肝炎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尤其在发病初期较为明显。这是由于肝脏炎症反应刺激胃肠道所致。症状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等止吐药物,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黄疸是甲型肝炎的典型表现,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这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所致。黄疸通常在发病后1-2周出现,2-4周逐渐消退。出现黄疸时应避免高脂饮食,减轻肝脏负担。
部分患者会感到右上腹隐痛或胀痛,这是由于肝脏肿大牵拉肝包膜引起的。疼痛多为持续性,可随体位改变而加重。体检时可发现肝脏轻度肿大伴压痛。疼痛明显时可采取左侧卧位缓解症状。
甲型肝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饮酒和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为原则,可适量食用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甲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4-8周可完全康复,但恢复期仍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肝功能。如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改变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