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儿童人工呼吸

儿童人工呼吸可通过清理气道、开放气道、捏鼻吹气、观察胸廓起伏、持续循环五个步骤完成。儿童心跳呼吸骤停可能由窒息、溺水、触电、严重过敏反应、创伤等原因引起,需立即施救并呼叫急救。
将儿童平放于硬质平面,迅速检查口腔是否有异物。若发现食物、呕吐物等阻塞物,用食指呈钩状沿颊内侧深入,向外清扫清除。切勿盲目用手指探入咽喉以免将异物推入更深。对于溺水儿童需先侧卧拍背排水,但排水时间不超过10秒以免延误通气。
采用仰头提颏法,一手置于前额下压,另一手食指中指抬起下颌骨,使头部后仰呈"嗅花位"。婴幼儿颈部柔软,过度后仰可能造成气道压迫,保持头部中立位即可。怀疑颈椎损伤时采用推举下颌法,双手拇指置于颧骨,其余四指上提下颌角。
施救者正常吸气后,用嘴完全包住儿童口唇形成密闭空间。对婴幼儿可同时覆盖口鼻。吹气时间持续1秒,观察胸廓是否抬起。8岁以下儿童每次吹气量约500-600毫升,以看到明显胸廓起伏为度。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胃胀气,两次吹气间隔松开捏鼻手指。
有效人工呼吸应可见胸廓规律起伏,吹气时听诊器可闻及肺泡呼吸音。若胸廓无运动需重新调整头部位置或检查气道梗阻。吹气阻力过大可能提示气道异物未完全清除,需再次尝试清理。每次吹气后侧头观察胸廓回落情况,同时余光观察面色是否转红润。
单人施救时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按压与通气比30:2。双人施救时婴幼儿采用15:2比例。使用气囊面罩时挤压时间达1秒,潮气量约6-7毫升/公斤。持续抢救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儿童恢复自主呼吸,期间每2分钟评估呼吸脉搏。
实施人工呼吸前确保环境安全,移除儿童颈部束缚物。施救时注意观察瞳孔变化与肢体反应,出现呕吐立即将头转向一侧。抢救成功后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记录心跳呼吸停止与恢复时间。日常需教导儿童远离水域、电源等危险环境,家长应学习婴幼儿异物梗阻急救法,家中常备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定期参加急救培训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