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疾病的保健

耳朵疾病的保健方法主要有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噪音刺激、合理使用耳机、控制耳道进水、定期检查听力等。耳朵疾病可能由感染、外伤、噪音损伤、耵聍栓塞、中耳炎等因素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
日常清洁外耳道时避免使用棉签等尖锐物品,可用温水湿润的软毛巾擦拭耳廓及耳周皮肤。游泳或沐浴后及时用干毛巾吸干耳道水分,减少潮湿环境导致的细菌滋生。若存在外耳道湿疹或真菌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硼酸冰片滴耳液或氯霉素滴耳液等药物控制炎症。
长期暴露于85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可能导致噪声性耳聋,建议在嘈杂环境中佩戴降噪耳塞或耳罩。突发强噪音如爆炸声可能引发爆震性耳聋,高危职业人群需做好职业防护。出现耳鸣、耳闷等症状时应立即脱离噪音源,必要时使用甲钴胺片或银杏叶提取物片等改善内耳微循环。
使用耳机时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优先选择头戴式降噪耳机,避免耳塞式耳机直接刺激耳道黏膜。青少年群体更需注意预防娱乐性噪声导致的听力损伤,家长应监督孩子使用耳机的频率和时长。
游泳时可佩戴专业防水耳塞预防进水,若耳道不慎进水可将头部倾斜单脚跳跃促使液体流出。反复耳道进水可能诱发外耳道炎,表现为耳痛、瘙痒等症状,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治疗。慢性中耳炎患者禁止潜水等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加重的活动。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纯音测听检查,高频听力下降往往是早期噪声性聋的表现。突发性耳聋患者需在72小时内就诊,通过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冲击治疗改善预后。长期耳鸣患者可进行声阻抗检查排除梅尼埃病等内耳疾病。
日常饮食可适量增加富含锌元素的海产品及坚果,有助于维持耳蜗毛细胞功能。避免用力擤鼻防止鼻咽部分泌物经咽鼓管逆流至中耳腔。出现耳流脓、眩晕、听力骤降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伤。婴幼儿喂奶后应竖抱拍嗝,减少呛奶引发中耳炎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