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的病原

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该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弛缓性瘫痪。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约30纳米,无包膜结构。根据抗原性差异可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三个血清型,其中Ⅰ型最常引起流行。病毒在酸性环境中稳定,能耐受胃酸进入肠道繁殖,但对高温、紫外线及含氯消毒剂敏感。
病毒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消化道传播,感染者粪便中可排毒数周。密切接触者可能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但概率较低。苍蝇等媒介可能机械性携带病毒,婴幼儿因卫生习惯较差更易感染。
病毒侵入咽部或肠道黏膜后,在局部淋巴组织增殖并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少数情况下病毒突破血脑屏障,选择性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弛缓性瘫痪。瘫痪多发生于下肢,严重者可累及呼吸肌危及生命。
该病曾呈全球流行,温带地区夏秋季高发。5岁以下儿童易感,接种疫苗后发病率显著下降。目前全球仅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仍有野生病毒流行,我国通过疫苗免疫已实现本土野病毒株消除。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是主要预防手段。发现病例需立即报告并实施应急接种,对患者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维持高接种率可建立群体免疫屏障,旅行者前往流行区前应加强免疫。
家长应按时为儿童完成基础免疫程序,注意饮食卫生和手部清洁。出现发热、肢体疼痛等前驱症状时及时就医,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瘫痪加重。康复期需配合物理治疗改善肌肉功能,定期随访评估神经恢复情况。